November 23, 2017

與瀅安深聊。




高三學生對未來的嚮往,通常是建立在老師和大人所給予的訊息上。

而大人所接收的資訊,往往是從社會所建構的價值觀而來的。

成績好的學生跑去讀文科藝術,容易受到被主流觀念所禁錮的普遍大眾之質問。

成績的好壞已經被用來分別學科的優劣。但事實上,文科理科商科,也只是一個區別類分的系統而已。



「讀醫」變成一個象徵,將「成績優秀」與「名譽」、「成就」連結起來,成為社會價值觀的主流。

大家把「醫生」的職業抬得很高,灌輸學生的,就是要考好成績,將來才能讀醫當醫生。

可是,沒有人跟學生說,如果真的當了醫生,你會面臨什麼樣的真實情況。那樣的情境和場面,是你可以 handle 的嗎,你的個性特質適合這樣的職業性質嗎?

有的學生讀到最後,或進了職場,才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當醫生。

Same goes to other careers,很多人對牙醫科、法律系、電機系也抱有同樣的憧憬,到最後才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或是不適合自己。



近日在看一部日劇《先に生まれただけの僕》,覺得剛好和這 topic 有關。

我們可能覺得學生還小,不用跟他們說那麼多,甚至連我們自己都被社會所建構的價值觀所束縛和塑造形成的思想而不自覺,進而灌輸學生一些片面或經過包裝的知識。

為什麼不讓學生了解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讓他們知道如果真選擇走這條路,真正會面臨的是什麼,讓他們清楚現實因素,有所心理準備,同時思考這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很多時候,自己想要的,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 pathway 是背道而馳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ilent Screams Starts Here 。

K A B O O M

T W E E 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