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7, 2018

不被理解的勇氣。






終於明白老師說的,不為別人而活,為自己而活的意思。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什麼呢?因為要先學會放下你希望他人給你的認同。



為什麼要尋求他人對自己的認同?

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很好,感覺對自己有價值。

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會習慣為他人的期望而生活。

也因此,我們失去了原始的自由。



看了橒送我的書《被討厭的勇氣》,下面的小標題就是「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我不完全認同這想法,但是,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

我不完全認同,因為覺得這句可以再有更精準的解釋。

「所謂的自由,是隨時做好不被他人理解的準備。」

「討厭」是個強烈的字眼,再者,「被討厭」是因為「不被理解」。



是的,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我們不受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誰又會為你的人生而活呢?

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別人的人生。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分清楚,這是誰的課題?

也就是說,先想一想「這個決定所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就會知道這是誰的課題了。

舉例來說,如果朋友約你出門,期望你和他一起出遊,但你最近雜事很多不想出門,想留些時間給自己,但你的朋友再三約你,這讓你很難做人。

先想一想,如果我決定去或不去,這決定所帶來的結果,最後是由我來承受。也就是說,這決定所影響的是我,不會是我的朋友。這樣一想,就會比較容易判別自己該如何拿捏。

再舉一例,如果父母期望孩子用功讀書,而孩子選擇不用功讀書,那麼最後要接受這決定所導致結果的,是這孩子。這孩子可能無法進心裡想讀的大學或科系,承受這些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那麼用功讀書,就是孩子的課題。

簡單來說,就是這是「誰家的事」?

我們管好自己的事,別人的事是人家的事。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是因為我們干涉了別人的事,不然就是自己的事被他人干涉。

只要分清楚這是誰家的事,清楚這決定的結果將由誰承受,就會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因此,想做真正的自己,固然需要勇氣。

大家期望你去那社交活動,可是你不想。而如果你想自由,想跟著自己的心,那麼你可能就必須做好「不被理解」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想要為自己而活,想要自由,那麼,你需要具備「不被理解的勇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ilent Screams Starts Here 。

K A B O O M

T W E E 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