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5, 2016

Intimacy。






Intimacy,with myself。



得知妳最近的飲食規律很不尋常,其實心疼得很。

妳和我實在太像。妳正赤著足,踏上我曾走過的路。

只是我們的 eating disorder 正好是反方向的。

妳是餓到極點卻毫無食慾,一種驅不走的黑暗,而我是飽到極點,卻仍想拼命吃東西往胃裡塞,似乎要塞滿那永遠無法填補的空缺。



我們剛好是同一種人。

總是帶給身邊人安慰、快樂和正能量的那種人。

只是有時候,有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卻不懂得如何處理。



「我知道那是不好的情緒。但是我,我沒有辦法,不去想。」

妳單薄的身影,焦慮卻如此清澈的眼神。



後來我們逐漸發現,情緒,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其實都是情緒。

無需去迴避,也不用逃避現在的這個自己。

既然黑暗來了,那就安靜的坐著,不帶有任何苛責或呵斥的心態,正視它。

和黑暗面對面,不去抵抗,不去抗拒,因為它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它也需要被釋放。

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和擁抱它。






斑馬線上遇見一位好久不見的友人。

噓寒問暖,原本打算回宿舍。「我們一起散個步吧?」

本來就不太會拒絕人,看她急切的眼神希望我說 yes

於是笑著:「好啊。」



才知道妳有憂鬱症,病情時好時壞。

「因為有治療證明,所以學費比較便宜呢。」

妳說得像喝水一樣自然,和我分享一些我不知道的事。

或許,這根本不是病症,只是在這個社會體制裡,已經被劃分成「正常」與「不正常」、「健康」與「生病」。



這城市,昨天下一整雨,前晚午夜直到昨晚,今天卻異常得大太陽,好像昨天沒下過傾盆大雨一樣的,藍得透明。

當知道一切知識體系是被人類自行建構出來的,或許也沒有所謂的「正常」與「異常」。



人為什麼要被「二分法」呢?好與壞,正常與異常,光明與黑暗。

當知道天下沒有完全的黑,沒有純粹的白,自然會懂得愛自己,愛所有人。



接受自己的全部。

不管好的,不好的。給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

沒有「完美」這回事,只有「完整」。

Embrace all of the perfection and imperfection,you are everything you are。



當意識到這一點,自然會對任何人更為寬容。

對那些傷過自己的人,試著放下,原諒他們。

對那些自己曾經傷過的人,敢於認錯,勇敢的誠心的向對方說對不起,不管是用說的、寫的,或是其他形式。同時也警戒自己,絕對不能再傷害其他人了。

唯有接受全部的自己,才能以一顆更為寬闊的心面對世界。






Intimacy,with the one I loved。



最近瑜伽課上到「親密關係」,即 Intimacy and relationship 之課。

Christopher Moon 著的《Relationship Bridge to the Soul》,中譯為《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是 Niseema 瑜伽老師最近推薦的書。

「跟其他有關如何談戀愛,或如何步入成功又幸福的婚姻書籍比起,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一本書,裡面含有心理學與哲理的層面,從親密關係、情愛關係到個人的身心靈。」

上網買下二手書。才 120 台幣,差不多馬幣 14 令吉



還沒看完,但覺得內容寫得挺好的。

大概簡述這兩天讀到的片段: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即指談戀愛、步入婚姻)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即心靈上與生理上的需求)。

我們希望找到一個人為了我們可以拋棄全世界,而且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如果沒有人覺得我們是不可缺的,我們將被迫面對被全世界遺忘的難受感覺。

我們想要在對方眼中「變得特別」,想要有重要性、有價值、有用、被讚賞、被接受等慾望,其實都是自己小時候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慾望。而如今,我們希望這些慾望被自己的伴侶滿足。我們總是對另一半有所期待。如果他們沒滿足我們這些要求,我們會想要「改造」自己的男女朋友,試圖讓他們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情人。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個「想像中的理想情人」,一旦找到有潛力滿足我們需求的候選人,我們就著手把他們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而這種徹底改造伴侶的企圖,很快會讓雙方走上通往地獄的路。

於是,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的自私需求。這些童年沒被滿足的渴望,讓人試圖在伴侶身上找到,如我們需要對方安撫我們的不安全感、無力感。當對方沒有達到你想要的要求和需求,你就不快樂。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讓你快樂。換而言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讓你不快樂。快樂,源自於你的內心。



(文 / 鄧凱柔;圖 / 網路)

June 8, 2016

這個時代。


有時候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瑜伽。遠行。洗澡。音樂。跳舞。逛麵包店菜市場。看人。看花。大笑。




明天端午節,台灣連放四天假。

於是,今天成了我完全放鬆的假日。




天氣好得想出門。

做完瑜伽,心情舒暢無比。

聽音樂的時候還差點跳起舞來。

頭髮亂得開心,連我也管不了她。

唸博士的室友竟然也放肆的看起電影。

連假才正要開始,大家早已不聽指令,不理那被規定的城市速度與步伐,自顧自的悠閒起來。









Can I see you? I'm going to have some beer。

那天晚上法國女孩在臉書上和我說她分手了,急著見我似的。

乍聽之下很嚴重,凌晨十二點我答應出來見她。




見到面,看她一臉鎮定,毫無分手痛心的模樣。

後來才知道,提出分手的是她。

她只是對那男生感到抱歉,受傷的是那男生,不是她。

也是。她在這裡早就背著男友劈腿,還請我保密,我還在擔心她什麼呢。




喝酒。她居然在我面前抽起煙。

還好風是往她的方向吹。不然我要帶著煙味入睡了。

剛開始認識她,還以為她從法國鄉村來,應該會比較單純。

認識久了,才知她染毒吸煙喝酒,情感方面比較複雜。

偶爾還是會心疼。好好的一個女生,怎麼成了這樣?









今天不睡午覺。

換個方式,躺在地板上看書。擁抱大地。

整理書桌。買朵醉紅玫瑰作房裡風景。

夕陽西下,運動裝,跑步去。

看阿嬤們圍在一起裹粽子,買了兩顆,讚美幾句逗她們笑。




跑完步,過斑馬線,偶遇一位善良的朋友。

她當下約我一起散步。好啊,我笑著說。

她沒想到我那麼爽快就答應了。

「臨時約臺北人,大多都不會答應。要約人,還要提早幾天和他們說呢。」

後來才知道,她之前唸過護理科系,然後轉到心理系。

也後來才知道,她是個憂鬱症病患,病情時好時壞。




這個世界看似什麼都有,也看似什麼都沒有。

這城市看似繁華,但住在裡頭的人或許病了。

二十一世紀,科技是這樣的發達迅速,但我們的生命好像也和科技一樣,快速而短暫。



(文 / 鄧凱柔;上圖 / 鄧凱柔;下圖 / 網路)

June 6, 2016

愛與生活。





3 Juin, 2016。



上週五,人生中第一次參與一場小小研討會,發表一則稱不上論文的文章。

研討會結束,每個人有個小餐盒,裡頭裝滿大大小小可愛的麵包。




搭捷運回家,近晚上十點,回宿舍的路上看見一位駝背的阿嬤在撿垃圾,做垃圾回收。

瞧她在茫茫人海中,在這麼一個五光十色的 shopping area,那瘦小的背影顯得更落寞,更單薄

不由自主的從背包裡取出那份餐盒。

阿嬤,這有多的,給您。

阿嬤的背很駝,連腰也彎不了,得整個身子轉過來才看得見誰在背後和她說話。

啊,怎麼這麼好。謝謝,謝謝。




27 Mai, 2016。



那天盧虹屹來臺北考試。

晚上住我這兒,睡地板,真委屈了她。只能在瑜伽墊上鋪一層單薄的床單。




依然記得那晚,我帶她到一個神聖的地方吃晚餐。

點了海鮮青醬燉飯,她居然體貼得為我剝蝦殼。

事後回想不免有些感動。




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也是因為有妳們的關係。

妳們的名字,一筆一畫的刻在我的心上,溶入我的血液。

謝謝妳們。每一句話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相互影響的念頭。

陳謙慧。盧虹屹。李盺橒。余柔萱。




愛妳們。

妳們已經深刻到,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出現在我的夢裡。




這陌生的城市裡。

需要妳們的背影。和聲音。



(文 / 鄧凱柔;圖 / 網路)

K A B O O M

T W E E 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