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imacy,with myself。
得知妳最近的飲食規律很不尋常,其實心疼得很。
妳和我實在太像。妳正赤著足,踏上我曾走過的路。
只是我們的 eating disorder 正好是反方向的。
妳是餓到極點卻毫無食慾,一種驅不走的黑暗,而我是飽到極點,卻仍想拼命吃東西往胃裡塞,似乎要塞滿那永遠無法填補的空缺。
我們剛好是同一種人。
總是帶給身邊人安慰、快樂和正能量的那種人。
只是有時候,有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卻不懂得如何處理。
「我知道那是不好的情緒。但是我,我沒有辦法,不去想。」
妳單薄的身影,焦慮卻如此清澈的眼神。
後來我們逐漸發現,情緒,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其實都是情緒。
無需去迴避,也不用逃避現在的這個自己。
既然黑暗來了,那就安靜的坐著,不帶有任何苛責或呵斥的心態,正視它。
和黑暗面對面,不去抵抗,不去抗拒,因為它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它也需要被釋放。
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和擁抱它。
斑馬線上遇見一位好久不見的友人。
噓寒問暖,原本打算回宿舍。「我們一起散個步吧?」
本來就不太會拒絕人,看她急切的眼神希望我說 yes。
於是笑著:「好啊。」
才知道妳有憂鬱症,病情時好時壞。
「因為有治療證明,所以學費比較便宜呢。」
妳說得像喝水一樣自然,和我分享一些我不知道的事。
或許,這根本不是病症,只是在這個社會體制裡,已經被劃分成「正常」與「不正常」、「健康」與「生病」。
這城市,昨天下一整雨,前晚午夜直到昨晚,今天卻異常得大太陽,好像昨天沒下過傾盆大雨一樣的,藍得透明。
當知道一切知識體系是被人類自行建構出來的,或許也沒有所謂的「正常」與「異常」。
人為什麼要被「二分法」呢?好與壞,正常與異常,光明與黑暗。
當知道天下沒有完全的黑,沒有純粹的白,自然會懂得愛自己,愛所有人。
接受自己的全部。
不管好的,不好的。給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
沒有「完美」這回事,只有「完整」。
Embrace all of the perfection and imperfection,you are everything you are。
當意識到這一點,自然會對任何人更為寬容。
對那些傷過自己的人,試著放下,原諒他們。
對那些自己曾經傷過的人,敢於認錯,勇敢的誠心的向對方說對不起,不管是用說的、寫的,或是其他形式。同時也警戒自己,絕對不能再傷害其他人了。
唯有接受全部的自己,才能以一顆更為寬闊的心面對世界。
Intimacy,with the one I loved。
最近瑜伽課上到「親密關係」,即 Intimacy and relationship 之課。
Christopher Moon 著的《Relationship Bridge to the Soul》,中譯為《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是 Niseema 瑜伽老師最近推薦的書。
「跟其他有關如何談戀愛,或如何步入成功又幸福的婚姻書籍比起,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一本書,裡面含有心理學與哲理的層面,從親密關係、情愛關係到個人的身心靈。」
上網買下二手書。才 120 台幣,差不多馬幣 14 令吉。
還沒看完,但覺得內容寫得挺好的。
大概簡述這兩天讀到的片段: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即指談戀愛、步入婚姻)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即心靈上與生理上的需求)。
我們希望找到一個人為了我們可以拋棄全世界,而且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如果沒有人覺得我們是不可缺的,我們將被迫面對被全世界遺忘的難受感覺。
我們想要在對方眼中「變得特別」,想要有重要性、有價值、有用、被讚賞、被接受等慾望,其實都是自己小時候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慾望。而如今,我們希望這些慾望被自己的伴侶滿足。我們總是對另一半有所期待。如果他們沒滿足我們這些要求,我們會想要「改造」自己的男女朋友,試圖讓他們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情人。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個「想像中的理想情人」,一旦找到有潛力滿足我們需求的候選人,我們就著手把他們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而這種徹底改造伴侶的企圖,很快會讓雙方走上通往地獄的路。
於是,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的自私需求。這些童年沒被滿足的渴望,讓人試圖在伴侶身上找到,如我們需要對方安撫我們的不安全感、無力感。當對方沒有達到你想要的要求和需求,你就不快樂。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讓你快樂。換而言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讓你不快樂。快樂,源自於你的內心。
(文 / 鄧凱柔;圖 / 網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ilent Screams Starts H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