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7, 2018
不被理解的勇氣。
終於明白老師說的,不為別人而活,為自己而活的意思。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什麼呢?因為要先學會放下你希望他人給你的認同。
為什麼要尋求他人對自己的認同?
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很好,感覺對自己有價值。
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會習慣為他人的期望而生活。
也因此,我們失去了原始的自由。
看了橒送我的書《被討厭的勇氣》,下面的小標題就是「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我不完全認同這想法,但是,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
我不完全認同,因為覺得這句可以再有更精準的解釋。
「所謂的自由,是隨時做好不被他人理解的準備。」
「討厭」是個強烈的字眼,再者,「被討厭」是因為「不被理解」。
是的,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我們不受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誰又會為你的人生而活呢?
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別人的人生。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分清楚,這是誰的課題?
也就是說,先想一想「這個決定所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就會知道這是誰的課題了。
舉例來說,如果朋友約你出門,期望你和他一起出遊,但你最近雜事很多不想出門,想留些時間給自己,但你的朋友再三約你,這讓你很難做人。
先想一想,如果我決定去或不去,這決定所帶來的結果,最後是由我來承受。也就是說,這決定所影響的是我,不會是我的朋友。這樣一想,就會比較容易判別自己該如何拿捏。
再舉一例,如果父母期望孩子用功讀書,而孩子選擇不用功讀書,那麼最後要接受這決定所導致結果的,是這孩子。這孩子可能無法進心裡想讀的大學或科系,承受這些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那麼用功讀書,就是孩子的課題。
簡單來說,就是這是「誰家的事」?
我們管好自己的事,別人的事是人家的事。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是因為我們干涉了別人的事,不然就是自己的事被他人干涉。
只要分清楚這是誰家的事,清楚這決定的結果將由誰承受,就會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因此,想做真正的自己,固然需要勇氣。
大家期望你去那社交活動,可是你不想。而如果你想自由,想跟著自己的心,那麼你可能就必須做好「不被理解」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想要為自己而活,想要自由,那麼,你需要具備「不被理解的勇氣」。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Ma Vie en Mots
K A B O O M
-
當妳發現周圍的人都有問題時,那問題就是出自於妳自己。 坦白說,我很怕發現自己就是那個有問題的人。 我已被塑造成一個不怎麼愛交際的人,有時候甚至會有逃離人群的症狀。 明天不想在人群裡出現,不想被別人比較,不想看見那些不認識卻得應酬的人,不想內心再次受到掙扎與矛盾,...
-
Most people on the earth are caught on the wheel of karma, this means they've been living life after life after life, hundreds of lives...
-
十一月的天空已經被無限宇宙消化了二十多天,剩下的日子並不多,我還在佇立著,影子依然停留在那柱街燈下,還是已不知不覺的向前走了幾步?當局者迷。處在這個時空這個空間的這個人只能看見自己腳上穿著的拖鞋,卻看不見自己到底走了多少米多少公里路。只有在未來的時間線上,回首,才會發現自己一路...
-
今天跟卉翎一起見黃奕珍老師。原本和卉翎一樣,不知修改論文要從哪裡下手,老師說,你們的問題都不大,都是小問題。大問題是那種需要修改架構,動到筋骨的,那種通常寫得歪七扭八的,所以才需要大改。你們的都是修其中的小細節,所以不用覺得怎麼樣。 聽老師這麼說,心裡安定很多。後來老師先離...
-
電腦生病了。 它之前已有少許病症,只是我一再的去忽視這些小東西,它得不到我的關注與關愛,只好鬧脾氣假裝生病,結果還真的發高燒了。 那天提着電腦到計網中心去檢查,我對辦公室裏的那位宅男說電腦生病了,脾氣爆發了。他的指尖在我的鍵盤上自由舞動,仿佛是電腦的新主人。佇立着,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ilent Screams Starts Here 。